有受害市民表示今年2月收到電訊商的電話短訊,提示她的積分即將到期,她之後登入連結打算兌換禮品,沒想到信用卡就被人盜用。受害人稱:「我見很划算就打算兌換,我根據它的指示,輸入銀行卡、信用卡的登記資料,誰知翌日就收到銀行電話短訊,說我的信用卡被人刷了兩宗龐大的交易。」
警方指,以往這類釣魚騙案會歸納為信用卡盜用,而今年因應個案數字增加,新增統計分類,截至今年首季共錄得1408宗釣魚詐騙案件,損失金額逾2600萬元,其中今年錄得最大宗同類型的騙案,就涉款近70萬元,當中逾過七成案件是騙徒假扮成電訊公司,亦有逾一成是假扮成零售集團的獎賞計劃。警方今年來採取5次執法行動,拘捕34人,相信他們涉及246宗案件,涉案金額367萬元。
警方提醒,假冒的官方網站一般註冊日期會較新,超連結亦可能會有錯字等,建議市民使用時要留意。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葉卓譽:「發現如果不能轉換語言,或者是部分連結按鈕是失效,或者輸入不正確的信用卡資料都能夠過版的話,這些網站很可能是假網站,曾輸入密碼或個人資料,即使不按下確認或提交,其實網頁都有機會記錄了用戶的鍵盤打字紀錄,從而取得個人資料。」通訊辦表示,正就短訊發送人登記制度制定技術方案及實施細節,目標是年底前開始試行。